通知公告
栏目导航 V
你的位置:学院首页 > 实验室 > 实验室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四川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来源/编辑: 更新时间:2017-12-22 21:46:00 点击量:5719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四川大学

 

 

 

 

 

 

 

 

 

 

 

 

 

 

20171220


  

一、建设目标

(一)学校的近期、中期及远期建设目标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拟建设学科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二、建设基础

(一)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

(二)优势特色、重大成就和国际影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学科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3.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水平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4.建立以创新驱动为引导的科研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5.持续推进高端社会服务,助力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新跨越

6.深入推进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7.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

2.面对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新使命

3.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4.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任务

1.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2.一流拔尖人才培养

3.一流学科平台建设

4.一流科研创新体系

5.一流成果转化机制

6.一流华西医疗服务

7.一流校地合作体制

8.一流国际合作交流

9.一流文化传承创新

10.一流环境条件保障

(二)改革任务

1.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3.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5.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预期成效

1.整体实力

2.师资队伍

3.人才培养

4.学科建设

5.学研究

6.社会贡献

7.文化传承创新

8.国际影响

五、组织保障

(一)管理体制机制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3.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

4.构建完善一流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自我评价调整机制

1.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2.建立完善高水平国际评估机制

3.建立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

(三)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

1.进一步完善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制度体系

2.改革学校财经管理制度

3.改革完善公房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4.改革学校资源配置方式

5.建设经费筹集和配置

六、结  

 

 

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大学的高度和视野,要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要遵循一流大学建设的共性规律,更要保持和彰显自身的鲜明特色。为此,四川大学提出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具有崇高信念、优秀品质、独立人格,具有开创未来能力的一流人才;建设以特色优势学科、交叉领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为重点的一流学科;造就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进而形成以十个一流为核心的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内容和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学校的近期、中期及远期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将四川大学办成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的大学;办成能协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智力支持的大学;办成能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能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文明灯塔的大学

【近期目标】

力争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学校建校125周年左右,口腔医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全国领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国际先进。

【中期目标】

力争到2030年,学校建校135周年左右,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多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学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率先走出一条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远期目标】

力争到2050年,建国100周年、学校建校150周年左右,若干学科国际领先,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川大贡献。

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川大贡献。

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人才为抓手,坚持以绩效为标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统揽全局,确保重点;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中国西部率先走出一条以优势求突破、以特色促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学校将重点打造“十个一流”,支撑学校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从而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

一流拔尖人才培养:办最好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一流学科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若干优势特色学科、交叉领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和面向未来学科,超前部署一批聚焦未来新方向、新领域的新兴学科,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涌现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一流科研创新体系:强化一流特色科研平台基地和科研团队建设,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头引领。

一流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创新高校科技体制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一流研究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

一流华西医疗服务:建设一流的华西医疗体系,促使其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华西医学的突出贡献。

一流校地合作体制:以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大力提升校地合作水平。通过省市校协同共建提升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以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

一流国际合作交流:实施高端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大力增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撑学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

一流文化传承创新:发挥川大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综合优势,努力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打造能够为国际学术界理解和接受的中华文化和当代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引领国际人文社科学术理论的发展。

一流环境条件保障:全面加强学校的一流校园和设施建设,为一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拟建设学科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拟建设学科】

坚持“面向人类发展进步、面向未来科学方向、面向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家区域重大需求”的原则,激励优势特色学科争第一,推动交叉融合学科和前沿探索学科国际领先,引导面向未来学科实现世界首创,同时,超前部署一批聚焦未来新方向、新领域的学科,从而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和超前部署学科“4+1”的学科发展布局,打造出一批世界领先的一流学科,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突出六大重点:一是优化学科布局,二是夯实基础学科,三是促进交叉融合,四是实现重点突破,五是培引高端人才,六是建设一流专业。

以“学科前沿、重大需求、川大优势、目标一流、从优从严”为标准,以“改革创新、绩效考核,滚动发展”为导向,通过资源优化整合,竞争择优方式,按照优势特色学科、交叉领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四大类重点建设如下学科:

1.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2.区域历史与边疆学

3.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

4.化学与绿色化工

5.诱导组织再生主导的生物医学工程

6.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7.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

8.先进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

9.以生物治疗为主导的前沿基础医学与创新药物学

10.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与护理学

11.口腔医学

12.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

同时,为了抢占国际新学科方向和领域的先机,学校拟超前部署一批聚焦未来新领域的学科,力争使其成为若干新领域的开拓者。

【拟建设学科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一流学科平台,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优秀人才,建立以一流科学家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以及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健全科研创新体系,营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科研创新环境,大力增强学校整体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一流智库,服务国家目标。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带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弘扬川大特点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国际高水平合作,吸引海外优质师资,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促进国际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国际教学科研环境,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基础

(一)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振兴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引领时代”为己任,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一流科研能力提升为抓手,以高端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以一流社会服务为责任,以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二)优势特色、重大成就和国际影响

四川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也是西南地区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特别是西部科教发展史上的诸多伟绩。四川大学所整合的华西协合大学成为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第一个开创了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四川大学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制革专业,开创了全国第一个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创建了领先世界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开创了中国数论二次型研究的先河;产生了第一部系统全面的《甲骨文字典》,编纂出版了收录汉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完成了第一部系统论述道教思想发展史专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等。四川大学第一个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第一个实施了现代通识教育等等,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四川、西部乃至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大学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人类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新中国首届中央政府副主席张澜、教育家吴玉章曾担任校长,学校培养输送了70多万名各类人才,产生了近100位两院院士和文化名人。学校汇聚了中国近代数论创始人柯召、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方文培、中国塑料之父徐僖、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以及顾颉刚、蒙文通、徐中舒、缪钺、李劼人、朱光潜、杨明照等著名人文学者;培育了中国开国元帅朱德、国家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开拓者乐以成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和兴业精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川大作为“全国独善的最高学府”,冒着敌机轰炸,书写了“没有停过一堂课”的教育抗战史,800多名川大青年怀着满腔热血投身抗日战场,千余名川大师生南迁峨眉,克服艰苦条件,创造了1941届毕业生中同时走出化学家陈荣悌、物理学家李荫远两位院士以及国学大师王利器、经济学家蒋学模两位人文大师的教育传奇。在东北、华北失守后,大批杰出学者应聘川大,当时的川大被誉为抗战时期“四川的北大”。作为抗战大后方,华西协合大学与当时内迁的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铸就了“五大学联合办学”、共赴国难的光辉篇章。正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所说:“二战期间,四川大学帮助保存了中国的整个高等教育传统。”

今天的四川大学有望江、华西和江安3个校区、占地7050亩。有学科型学院34个,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2个门类。有本科生近4万人、研究生2万余人、海外留学生3千余人。学校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的学科数达到14个。学校年科研经费近20亿元,多年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第6。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达到13个, SCI论文数连续五年排名全国高校第56位。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创业产业合作”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8。学校在2016年“全球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242,在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第1132017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第8。获批全国高校首批4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华西医院连续7年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第2,华西口腔医院连续3年名列“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口腔医学第1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进行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构建完善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433”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全面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受到中宣部、教育部高度肯定,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实施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小班化、探究式”课程比例达到70.5%。开展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930门。连续举办了5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邀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570名外籍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754门,年均受益学生超过3万人次。相继入选全国首批试点学院改革计划,以及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近5年来,本科生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1100项,连续四届获“挑战杯”竞赛金奖6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95.1%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视察学校时,充分肯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2.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学科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6个、位列全国第5。在上一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有9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五,有3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三,口腔医学连续3次排名全国第一。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5‰,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四川大学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明显。2000年以来,学校一直鼓励、支持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和学院的壁垒,全面整合全校文理工医优势资源,打造高层次、高水平的交叉学科平台及交叉学科专业,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科深度融合的管理机制,真正使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汇聚,使学校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在继续建好现有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的基础上,开展高端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整合全校文理工医资源,重点建设高水平多学科交叉平台。建立了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需求为牵引的交叉学科管理机制,建立了适应交叉学科平台发展规律的人员评聘、研究生招生、绩效评价、成果分享创新机制,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合力和竞争力。重大疾病的生物治疗交叉学科获准建设“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成为首批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交叉学科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水平师资队伍逐步形成

学校实施了人才人物工程、海纳人才工程等系列人才计划,加强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现有两院院士14人、“长江学者”5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千人计划”80人、国家“杰青”45人。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了高端外籍教师、国际著名专家等海外高层次人才112人。学校以专职博士后的灵活机制和管理运行模式建设了近200人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

4.建立以创新驱动为引导的科研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鼓励自由探索、鼓励交叉融合,建成一批颠覆性创新和变革性技术研发平台,产生了一批重大原创理论和技术成果。学校年科研经费近20亿元,多年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第6,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达到13个,SCI论文数连续6年位列全国高校前6。牵头组建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主持建设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催化不对称反应、二氧化碳矿化发电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首创的科研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快速增长,近5年来立项数达到195项,仅2017年立项达到50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编撰出版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断代文章总集《全宋文》、国内最早的儒学丛书《儒藏》等大型文化典籍。学校在2016年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83

5.持续推进高端社会服务,助力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新跨越

与国内近30个省(区、市)、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到校产学研经费60多亿元、2016年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创业产业合作”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8,特别是,以“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支持、学校搞研发”的创新模式与地方共同设立2.5亿元“校地合作专项基金”,带动投资约68亿元。制定实施了双创教育改革行动计划18条和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22条,获批全国高校首批4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学校4所附属医院作为国家西部疑难重症诊治中心,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4个,年均门急诊量700万余人次,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重大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医学国家队的中坚作用。华西医院连续7年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第2,华西口腔医院连续3年名列“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口腔医学第1。积极开展定点帮扶甘洛县、岳池县精准扶贫工作,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先进集体。

 

 

6.深入推进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川大—匹兹堡学院”,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建了首个在德国本土联合办学的“中德国际学院”。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共建了“西部中国研究中心”、与剑桥大学共建了“剑桥—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等26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设立了1亿元“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建立了“波兰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培训基地,牵头组建了由中俄两国50余所高水平大学加盟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着力打造培养“一带一路”国家未来领袖人才的高地。

7.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校内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认真开展“四个排查”工作和党支部“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制定实施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办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四川大学章程》,修订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完成《规章制度汇编》和《内部控制手册》,全面启动综合改革,成立了学校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学校决策体系、学术治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民主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依法治校、民主办学有效落实。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未来高端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从国际竞争、国家发展、地方建设的大背景、大格局中科学谋划、全面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1.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迫切需要我们高校主动提高全球视角和站位,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为国家的全球战略发展目标和定位服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发出川大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2.面对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新使命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水平大学更应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充分发挥源头创新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和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提供源头活水;应主动担当“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3.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学校地处的四川省正在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奋力实现“两个跨越”的宏伟目标;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去年,学校与四川省、成都市签署了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省市校共建的有力支持,为我们扎根西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大机遇,更要求我们主动担当支撑和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

4.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

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同力,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同时,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我们的工作与党和国家需求、与人民期待、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仍需进一步落实,对学生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仍有待加强。在师资队伍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和支撑未来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还不多,对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约束还不够,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还不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优势和潜力还未充分发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领域还不多。在科技创新上,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颠覆性创新成果和变革性技术还不多,源头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显著。在内部治理结构上,“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落实,有效激发基层办学活力和师生创造潜力的管理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学校地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办学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学校的整体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建设内容

全面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科学谋划党的建设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按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重点建设“十个一流”,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川大力量。

(一)建设任务

1.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工作是第一要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目标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培育引进相结合、聘用考评相衔接、激励约束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全过程的人才工作体系,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整个校园充满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人物工程。包括杰出教授和卓越教授选聘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选聘和发展支持计划、卓越人才激励导向计划。

实施优秀青年培引工程包括优秀青年人才国际名校名师培养计划、青年学术英才重点支持计划、全球优秀青年人才定向引进计划。

实施全球英才汇聚工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高端人才选聘机制,实施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端人才精准引进计划、以“青年千人”为突破口的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全球高端引智研发计划,建立以高端人才引进效益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实施专职科研队伍攀峰工程。构建以专职博士后的灵活管理运行模式为主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构建完善专职科研人员职称聘任考核机制,构建校地企共建专职研发和转化队伍的创新模式。

实施管理服务队伍培育工程。培育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双带头人”,递进培养青年管理人才,为职员发展提升提供支撑,提升教辅、实验技术和后勤服务保障人员专业水平。

实施以贡献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考核评价工程。适度提升学校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强化以岗位职责及工作量考核为核心的绩效分配制度,建立以海内外同行评议、第三方评议为主的优秀人才考评机制,严格落实各类人员转岗分流和退出机制。

实施以一流人才队伍建设为引导的条件环境支撑工程。强化“校院两级、以院为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国际合作交流环境和国际高端合作平台建设、人才优先的资源配置新机制、优质高效精细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氛围。

2.一流拔尖人才培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一流拔尖人才;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关注全球、关注未来、关注人类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1)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四川大学坚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是坚持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具有崇高理想、独立人格、家国情怀和开阔心智。深入实施“想象学习”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及多学科知识面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未来的潜质、能力。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使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每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也要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川大的本科教育具有以下特质:实施具有川大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想象学习”与“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实施跨学科和多学科知识面教育;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全面实施高端国际化教育;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实施公平教育;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一流本科教育。

川大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将实施以下具体举措:全面实施全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完善以《中华文化》必修课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想象学习”与“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取消60分及格”的学业考评体系;实施“跨学科与多学科知识面培育计划”;实施“国际化教育全覆盖计划”;加强非通用语复合人才培养;实施“万门课程建设计划”;构建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高影响力、体现学科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和项目制课程;实施“双创能力协同强化计划”,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智能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创新创意实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荣誉学生计划”,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发展;全面推进学生学术指导全程化,助力学生自由全面成长;实施“教师教学创新发展计划”,有力保障一流人才培养;实施青年教师“双证”“双身份”制度;完善教师教育教学激励机制。

   2)办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打造一支全面引领学生成长、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项目,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建立高端人才培养交互机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开放办学,培养社会创新发展的领航者、学术前沿探索的开拓者和专业领域进步的推动者。

完善研究生导师“导思想、导人生、导学习、导科研、导心理、导就业、导生活”的“七导”机制,保障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实施研究生培育过程“前置”,实现拔尖创新人才优选精育;实行研究生“国际双导师制”,实现高端人才交互培养;构建“433”研究生培养体系,分类型分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强化研究生学术训练,培养一流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不断提升。

  3)办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

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的留学生学制和培养模式,着力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着力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着力提升学位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留学生教育高端化,努力打造全球优秀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地和汇聚地。

改革创新留学生招生培养体制和管理机制;建设高质量全英文授课专业和品牌课程;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领导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有力支撑高质量留学生教育的校园服务保障体系。

3.一流学科平台建设

构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学科体系,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建设学科高峰。激励优势特色学科争第一,推动交叉融合学科和前沿探索学科国际领先,引导面向未来学科实现世界首创,同时,超前部署培育一批学科抢占国际新的学科方向和领域,从而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和超前部署学科“4+1”的学科发展布局,打造出一批世界领先的一流学科。

(1)构建以优势学科登峰、交叉学科领先、前沿学科引领、面向未来学科探索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以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引领人类未来发展为目标,优先启动一批已具备一定基础,能带动或支撑学校多个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引领学科发展,巩固和扩大优势特色学科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以优势学科建设牵引构筑若干学科高峰,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批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率先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超前部署一批聚焦行业未来的学科平台,力争使其成为若干新领域的开拓者。

(2)重点建设一批争创世界一流的学科

以“学科前沿、重大需求、川大优势”为基础;以“目标一流、从优从严”为标准;以“改革创新、突出绩效”为导向,经过专家充分论证,重点建设如下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区域历史与边疆学、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化学与绿色化工、诱导组织再生主导的生物医学工程、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先进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以生物治疗为主导的前沿基础医学与创新药物学、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

(3)超前部署一批聚焦未来新领域的学科

为了抢占国际新学科方向和领域的先机,学校拟超前部署一批聚焦未来新领域的学科,力争使其成为若干新领域的开拓者。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和西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喜马拉雅区域社会文化与生态保护、量子科学与新型外场下的物理学、资源生物学与高原生态、电磁辐射科学与传输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环境与火安全材料化学与工程、智慧生态型新一代电气工程、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集成、智能空天信息与先进装备、基于加速器的核技术及应用、应激医学引领的特种医学、综合灾害科学与管理、大数据智能、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等。

4.一流科研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四川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彰显四川大学核心竞争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发展进步方向,以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先进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以重大科研项目培育为抓手,以标志性一流科研成果为目标,构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体系。

实施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工程。培育造就一支世界水平的人才队伍,汇聚形成一批跨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形成特色优势, 提升创新能力。

实施先进科研平台建设工程。努力建设若干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学校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力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

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工程。改革创新学校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不断优化项目组织方式,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汇聚优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科技队伍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实施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工程。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前沿领域以及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科学基础,加强组织开展源头创新研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开展变革性技术的科学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任务;建立与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价值评估体系,通过加大奖励力度,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

科研管理模式和机制改革创新。资助开展战略研究和培育项目;突破学科学院壁垒,建设高水平交叉平台;利用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实施全过程激励机制;改革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与服务保障模式;探索和完善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机制。

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登峰工程。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总体水平;实施四川大学人文社科人才人物工程;搭建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创新平台,加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增强川大学者的国际话语权。

5.一流成果转化机制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和政策藩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研发转化的热情与潜力,以机制改革加速成果转化,以成果转化驱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成果与产业、创新项目与生产力、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紧密对接,以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新探索。规范科技成果处置程序,优化处置流程,扩大成果完成人转化收益。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的确权改革,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

推进双创人才活力激发新举措。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支持和规范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实行符合横向研发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完善以实际应用价值、行业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为主要指标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评价体系。

开拓研发需求精准对接新途径。构建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与需求精准对接的长效机制。开展需求牵引的“订单式立项”,引导企业早期介入开展“先导式立项”,搭建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网络交互平台,促成“互动式立项”。

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新突破。以实施许可和技术转让方式在蓉在川转化的,学校在原有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基础上再增加5%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加大奖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蓉在川就地转化。

6.一流华西医疗服务

全面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打造引领医改的卓越华西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品牌、世界一流的国家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国际会诊中心。

建设中国品牌世界一流的华西医疗中心。全面打造智慧口腔医疗,建设国际知名智慧口腔专科医院。创建综合序列防治国际示范中心,建立先进人工智能口腔医学技术体系,成为国际口腔疑难病诊疗中心。建设国家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和全国首家、国际一流的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微创介入医学、器官移植、老年医学与慢病、护理学、围产医学、麻醉危重医学、紧急救援医学、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等领域国际一流,尤其在结直肠癌与肺癌等微创精准治疗、亲体肝脏移植、心脏瓣膜微创治疗、精神疾病功能影像诊断、基因编辑等生物治疗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等前沿技术全球领先。建设国际知名妇女儿童疾病诊疗中心。建设国际知名出生缺陷监测网,形成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数亿人口的妇幼卫生监测体系。围产医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国际高水平的职业病防治中心。建成国家级化学中毒救治基地,逐渐发展为国际化学中毒临床及培训指导中心。

建设引领医改、辐射“一带一路”的卓越华西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华西智慧医联体;打造辐射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分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实体医疗与网络医疗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医疗救援中心和国际会诊中心,建成“一带一路”华西国际医疗体系,把华西医疗品牌推向世界。

建设世界高水平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毕业教育基地。建成国际认证的高水平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虚拟教学中心,探索建立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师资认证体系。构建世界一流的护理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建设以生物治疗为特色、国际领跑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高地。建设精准医学、口腔医学、微创医学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前沿医学研究学术高地、创新中心。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物治疗与创新药物研发基地,面向科技前沿搭建“医政企”协同创新转化平台,建成国际一流的华西生物医药研发全产业链、生物样本库和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

7.一流校地合作体制

不断加强学校与各省市区的合作,在服务地方特别是西部建设中共谋发展。以《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通过省市校共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可示范、可推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四川范本”。

深入推进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促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大科学中心和颠覆性技术探索平台、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先行区、校地协同和军民融合的创新示范区。

校地共同构建成都协同创新创造研究院,为区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四川省、成都市和四川大学共同打造国际化、高起点的创新创造研究院,构建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科学探索平台和变革性技术平台。

校地共同打造三支专业队伍,为区域高端产业培育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提供人才支撑。校地协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校地共同培育和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专职成果转化和博士后队伍,校地共同打造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队伍。

校地共同搭建四类平台,打造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和区域服务的互动融合发展区重点推进省市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面向地方和产业需求的技术研发支持体系,建设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与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关键企业共建一批产业化(中试)基地,共建校地合作国际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共同打造环川大知识经济圈。

校地共同设立专项基(资)金,构建研发转化过程全覆盖的资金支持体系。共同创立和拓展校地(企)合作专项资金新模式,设立“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培育基金”,深入对接校友同创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

8.一流国际合作交流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增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需求能力,全面实施高端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留学川大”品牌,不断提高“实践及国际课程周”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施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助推工程。加大“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领导力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中方牵头学校的作用,实施“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

打造“留学川大”品牌。改革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机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全英文授课专业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实验实习基地。

实施高水平国际化教育行动计划。拓展选派渠道,加大资助力度,鼓励优秀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坚持实施“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暑期课程。

加快实施高端国际教育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积极探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共建中外创新创业联合中心、中外合作高级金融学院、中外合作文理学院和多学科交叉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9.一流文化传承创新

以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目标,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世界一流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川大人文社科优势,打造能够为国际学术界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话语,提升思想原创与世界引领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生一批引领全球的创新成果、新思想、新文化,增强四川大学在文化创新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实施一批重大文化工程。推进大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重建当代新蜀学。实施“学术论著英译工程”,让优秀的、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川大学术著作走向世界。

加强教育普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构建具有川大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的综合学术平台“四川大学锦江书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加强“孔子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对在校国外境外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0.一流环境条件保障

建设美丽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和谐校园,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一流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加大智慧教学设施、条件保障设施、学科交叉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开放、便利、舒适、自由的工作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保障。

推进一流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条件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交叉创新、科技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江安国际校区。推进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示范带,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实施校园信息化全面提升计划,打造智慧校园。构建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规律的信息化治理生态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信息融合共享及信息服务能力。构建理念与技术先进、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川大智慧校园。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学科共享分析测试公共平台。瞄准服务学校前沿优势学科,加大高精尖仪器装备力度,搭建一流研究型分析测试服务平台。加强分析测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分析测试杰出工匠级工程师、科学研究大师级人物。

打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的引领知识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智慧图书馆。实施四位一体信息资源构建计划、四类高端知识服务打造计划、四季书香阅读推广发展计划、四大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计划。

建设一流的校园活动空间,营造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规划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体育和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使校园文化活动空间的生活性、学习性、交流性、娱乐性有机结合,实现“每个宿舍楼都有独立的学生活动空间,每个团队都有交流互动场所,任何时间都可进行交流”的目标。

实施校园综合改造工程,打造一流校园环境。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校园使用功能,持续加强校园软硬件建设。持续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努力打造一流校园环境。

(二)改革任务

1.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学校党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净化校园政治生态,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1)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方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领导好学校各项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管理,筑牢思想文化防线,使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研究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升学校党的建设质量。坚持学校党委、基层党委(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体系,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严把关、正风气,从严选好管好用好干部,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正学风;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健全管党治党问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教书育人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把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明晰责任、完善制度,确保学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更好地激发学校每个组织和个体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作用,增强学校发展内生动力。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健全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校务会等会议议事规则和程序。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问题决策机制,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优化领导班子分工,实行党政交叉任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

(2)落实“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治理结构改革

优化学院设置,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责权利明晰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以学院自主运行为基点,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构建以水平和贡献为基础、以发展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以学院自主运行为基点,减少职能部门及其内设科室,精简机关部门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学院的行政服务队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全面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3)规范和加强学术组织建设

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学术管理体制和制度,尊重并支持学术组织独立行使职权,并为学术组织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落实《四川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推动学术治理重心下移,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同运行机制,严格制止利用行政权力获取和侵占学术资源,充分保障教授治学,充分发挥师生在校院两级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完善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监督机制

推进依法治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健全《四川大学章程》落实机制。依法落实师生的办学主体地位,尊重和保护师生合法权利,完善师生行为规范,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园环境。扩大有序参与,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师生员工代表等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有师生代表和校外人士参加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对学校人、财、物等重要资源配置及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扩大社会合作,加强四川大学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建设,健全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制度,构建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3.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1)人才培养实现“标志性突破”

真正构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招生制度;全面推进以“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为主导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展川大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国际化培养进程;不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实施青年教师本科教学“双证”授课准入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学籍制度;健全导师队伍遴选与退出机制;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2)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机制突破”

真正构建并实施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教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建立由专任教师队伍和专职科研队伍以及长聘制人员、准长聘制人员、合约聘用制人员构成的“两支队伍、三种聘期”为主要特色的用人机制和人事管理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全球选才体系和多维度的师资培养机制;建设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师资队伍;建设素质优良、业务精专、乐于奉献的管理队伍;建立有竞争力的科学合理的待遇和薪酬分配体系。

(3)科研管理实现“模式突破”

在建立国家重大项目定向组织模式方面、在形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新的组织模式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善科研布局和引导机制,建立一批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机构;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建设一支高水平、规模化的动态专职科研和转化服务队伍;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激励政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独具特色的新型智库;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

 

(4)资源募集实现“源头突破”

充分发挥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创新和制度优势,探索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区域和省市发展互动共赢的“川大范本”;继续推进建立校地(企)联合基金,在与青岛、苏州、泸州、宜宾、德阳、凉山、成都市高新区等地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专项资金”共建区域;采取“企业出题、联合攻关、共同管理”方式,引导更多行业骨干企业出资在学校设立“校企联合创新基金”;紧密对接学校创新创业公益基金、校友同创基金、政府产业发展基金和社会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各种方式,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坚持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模式,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体现中国特色的管办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和区域发展互动共赢的“川大范本”。

(1)全面推进学校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制度化、常态化

着力完善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包括全球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在内的理事的重要作用,就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发展规划、重大战略谋划、重大决策事项和举荐海内外高端人才等方面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使学校建设发展更好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探索中国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

(2)健全完善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制度

构建面向全球校友的信息沟通、服务联络、互助共赢的工作机制和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教育基金会发展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整合海内外资源、校院两级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在密切社会联系、凝聚校友、争取社会支持、开展社会监督、提升国际影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全面深化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机制

推进落实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协议,全面支撑四川实现“两个跨越”和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省市校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领域探索平台和颠覆性技术平台,打造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先行先试区,打造校地协同军民融合的示范区,打造全球优秀人才来华留学的首选地和汇聚地,打造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端国际平台。

(4)建立以国内外同行评估、第三方评估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

以国内外教育评估机构和一流大学专家作为第三方,构建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教学评价、学术评价和成果评估体系,并建立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和资源配置的联动机制,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5.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1)实施高端国际合作发展新战略

实施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为主导的高端国际合作新战略,全面提升和强化国际合作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助推超越效应。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质性高水平交流合作,构建以共建国际、国内联合实验室,组建多学科交叉联合的国际学术团队,共同主办国际学术刊物及重大学术会议等为标志的高端学术合作模式;以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够主动参与未来国际事务和重大事件的精英为目标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以鼓励和支持院系国际合作举办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等为内涵的高端国际化办学新模式,促进学校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2)改革留学生招生和培养机制

改革创新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的新的留学生学制和培养模式,大幅提升学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以院(系)和学科为主体的留学生招生工作体系,完善招生激励机制,发挥各部门、院(系)和导师对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留学生的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吸引力、高质量的英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教育。改革留学生管理体制,促进留学生培养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设立南亚、南美及欧洲、非洲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基金,扩大高层次留学生招生规模,全面加强全球未来领导力人才培养和培训。

(3)服务国家重大对外合作战略

依托学校人文学科和基地人才优势,精心组织、全力参与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外文学术网站,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改进学术组织方式,整合资源,加快提升学校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完善高水平国际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高水平国际化评估机制。主动融入国际教育评估体系,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办法,推动学院、学科、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师资水平、学科水平、专业水平和课程质量的国际化评估,充分发挥国际评估的后续效应,以国际评估推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预期成效

既强调学校整体实力,又突出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贡献、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影响等核心竞争力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突出预期成效的导向作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充分激发争创世界一流的动力和活力。

1.整体实力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国领先,科学探索、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位居国际先进行列。建立高端发展、开放发展、竞争发展机制,全面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全面优化保障条件和办学环境,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出川大贡献。

2.师资队伍

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全过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

3.人才培养

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想象学习”与“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等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加强交叉、多学科知识培养,提高学生探索未来的潜质和能力;实施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让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实施公平教育和国际化培养,扩大学生国际交往知识、能力和视野。

4.学科建设

通过实施优势特色学科、交叉领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和超前部署学科“4+1”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总体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明显增强,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引领地位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5.科学研究

构建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协同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上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技术。科研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标志性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水平取得明显提升。

6.社会贡献

打造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先行先试区,打造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华西医疗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高端智库,探索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互动共赢的“川大范本”。

7.文化传承创新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川大百廿文脉,积极建设大学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标志性概念、话语及理论体系,努力引领国际思想文化潮流,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8.国际影响

国际教育合作空间大幅度拓展,教育对外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能力大幅度增强,打造“留学川大”品牌和中国西部留学首选地。


五、组织保障

(一)管理体制机制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同力,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凝聚强大力量,使党始终成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核心,使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做到党政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两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强化常委意识,完善常委分工,交叉任职。落实“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治理结构改革。明确学院的主体责任清单和边界,进一步强化学院在人财物方面的资源调配使用权,扩大和落实学院在人事聘任考核、财务管理、研究生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留学生招生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在文理工医学科遴选设立人财物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学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院先试先行。进一步完善规范有序、多元监督的学院运行自律保障机制,实现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健全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机制。建立以《四川大学章程》为统领、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权明晰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责权意识,增强服务意识。


3.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双一流”建设专家组,成立“双一流”建设与质量评估办公室,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相关部门间的规划联动、政策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校地合作和区域服务促进委员会、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等机构,统筹学校对外联络、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产业投资等工作,建立校地合作与区域服务工作高效决策机制。成立各重点建设学科(群)的专家委员会和行政保障组,聘任各重点建设学科(群)的责任首席科学家和一级学科责任教授,为学科(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

4.构建完善一流的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基本建设工作密切衔接的机制,创新理念,提高规划建设的前瞻性、时代性和功效性。推进以高端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利于师生学习工作、交流互动的教学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功能化、精细化公共设施体系。加快学校信息系统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全新的云管理服务模式,为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撑。继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完善精细化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二)自我评价调整机制

1.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三级学科建设和评估委员会。以学校现有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部学位评定委员会(文、理、工、医和交叉学科)、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三级学位评定委员会为基础,并根据需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入,组成三级学科建设和评估委员会,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评估提出咨询、建议和决策意见,指导学科建设和评估。进一步明确学校、学科、学院三级学术组织的功能定位,理顺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使其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严格制止利用行政权力获取和侵占学术资源,充分保障教授在学术问题上的参与权、发言权、决策权、监督权。

2.建立完善高水平国际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高水平国际化评估机制。主动融入国际教育评估体系,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和办法,推动学院、学科、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师资水平、学科水平、专业水平和课程质量的国际化评估,充分发挥国际评估的后续效应,以国际评估推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建立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

建立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坚持学校的长远目标与现有基础相结合,坚持发展理念与现实状态相结合的思想,以“学科基础”“社会需求”、“师资队伍”为基本要素,构建学校学位授权点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学科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实行校内年报制、中期检查制、周期复议制、国际评价制,形成学校各学科发展的建设意见,指导学科投入的调整方案。

(三)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

1.进一步完善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制度体系

加强学校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和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在参与学校战略咨询、获取社会资源、开展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创新和制度优势,探索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区域和省市发展互动共赢的“川大范本”。

2.改革学校财经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制度,完善校院两级财务预算制度,改革学院经费预算拨付方式,在确保各单位正常运行拨款的基础上,通过对资金投入使用过程的监管和产出效益的考核评估,增加绩效拨款。实行重大资金、重大项目投入立项评估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改革完善公房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完善公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回收再分配制度,公房的分配使用向优势学科、优秀人才和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和任务倾斜,提高公房资源使用效率。健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整合学校实验仪器设备资源,强化对重要、大型、专用等仪器设施的集约化管理,实现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改革学校资源配置方式

建立与学科调整机制、人事动态管理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和科研国际化评价机制相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把“水平、贡献和发展需要”作为学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克服现有学校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存在的固守现状、平均照顾等弊端,以学院、学科和专业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竞争力水平、在国际国内同行中的学术评价水平、为实现学校奋斗目标的实际贡献水平作为学校资源配置的衡量标准和投入依据。

5.建设经费筹集和配置

通过一流大学建设国拨专项资金、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资金以及其他专项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等,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

学校按统筹兼顾,扶优扶特扶强的原则配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造、环境条件保障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及社会服务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


六、结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大学在2017年党代会和双代会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四川大学全校师生员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上下齐心,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川大力量。

 


  • 下一篇: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
  •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版权所有

    电话:(028)8540570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备案号:蜀ICP备05006382号 技术支持:天汇科技